還記得60年代,頭城火車站附近,每日清晨是如此的喧囂熱絡,來自各地的商賈交易頻繁、喊價聲不斷,「扁擔族」成群結隊,車站內外滿是農產品,但曾幾何時、只見洋房日漸增加,榮景卻已不復存在;那時候舖著碎石路面的濱海公路,僅通行至石城里,提供台北縣「烏山」居民往來頭城重要的道路,唯車流量少得可用手指來數,看到塵土飛揚應是鐵牛車到來,排放出的黑煙仍帶有一股特殊的氣味,已不記得從那年開始,鐵牛車已漸匿跡,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卡車及另人羡慕的驕車,道路亦已漸拓寬不見碎石,不再塵土飛揚。港口、外澳及海水浴場寬廣的沙灘乃是「牽罟」業者的天下,當「魚花」再現,「吹螺」聲起,居民們暫時放下農務,歡心鼓舞的奔向海邊,同心協力將「罟網」拉上沙灘,他們滿心的歡喜全寫在臉上,分享成果,曾幾何時,這特殊的行業已不復見光彩,取而代之的是動力竹筏、中型機械船、大型托船及遠洋漁船,肆無忌憚的捕捉,致魚資源枯竭,誰能預料,曾是所有漁民的天敵—鯨豚,今日卻是生態之旅的「寶貝」;十八世紀的「烏石港」是中國「正港」之一,可與大陸互通往來貿易的大港,一首「石港春帆」道盡當時烏石港的榮景,「頭城老街」亦是當時最繁華的街市,水運可通達宜蘭各重要市集,為宜蘭縣交通、經濟樞紐,由於當時宜蘭的對外貿易主要港口是烏石港,和平街便沿著接臨烏石港的河岸繁華興盛起來,成為清朝時代宜蘭最重要的商業區,但榮景無常,在無情的天災及陸運的興起,烏石港及頭城老街從此沈寂數拾載,所謂「人定勝天」吾人切勿隨意言之。1990年之初,計劃重闢「烏石港」,使其成為多功能魚港,含近海、遠洋及娛樂船,對地方振興產業有其正面的影響,然其「凸堤效應」,致烏石港以南之海岸嚴重流失,頭城海水浴場快不見了,以北則面積快速增加,造就港口、外澳沿線「新興」產業興起,衝浪、飛行傘、賞鯨、民宿等業者得天獨厚,前景當可預期。
- Jul 26 Mon 2010 11:50
(氣球玩家)帶您到私房景點玩-頭城老街1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